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自信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三种父母

自信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三种父母

开始打字练习

最近刷到一个话题:

被父母无条件偏爱是一种什么感受?

有两个网友的分享,让我印象颇深。

一位网友在学校兼职攒了很久的钱,送给妈妈一个包,妈妈收到后开心地合不拢嘴,表示要背一辈子。

几年过去了,包早已破损,但妈妈还仔细地收在衣柜里。

送的礼物被父母格外珍视,让她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特别有意义。

另一位网友工作不顺心,打电话向父母倾诉。

父母一边鼓励一边宽慰她:

没关系,不要上班咱们就去考研,等你读完研究生再上班,还能在读书期间玩两年。

她很担心地问:“那我出来会不会年纪太大?”

父母:“你这叫大器晚成!”

遇到问题向父母倾诉,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让她的内心充满力量。

在心理学上,被偏爱的感受统称为“高价值感”。

拥有“高价值感”的人,认为自己很重要,有价值,值得被爱,生活中遇到打击和挫折,往往更有勇气和信心面对。

于孩子而言,价值感的形成和自信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三种父母。

01适度摆烂的父母让孩子感到“被需要”

心理学专家说过:

孩子的自立和自信,密不可分。

《向上吧少年》中有一个9岁男孩郑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小学了,他还不会擦屁股,因此宁愿在学校憋一天,也不愿意上厕所。

当姐姐教他的时候,妈妈却出面阻止喊停。

她认为儿子还小,自理能力欠缺,于是上手包办一切。

一味溺爱和包办的父母,剥夺了孩子去做、去自立的机会,无异于禁锢孩子的未来。

《战国策》里有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一定是从小培养孩子成功离开父母、走向自己世界的能力。

有网友曾分享,周末熬夜处理工作,凌晨睡下没多久,5岁的儿子醒了找妈妈。

妈妈跟孩子说:“妈妈早上5点才睡下,现在想睡觉,你可以自己玩吗?”

起初孩子不情愿,她又说:“妈妈有点冷,能帮妈妈盖下被子吗?”

出于爱的本能,孩子帮妈妈盖好被子,倒了热水,忙完还关切地问妈妈:“妈妈,你有什么事你说,我帮你做。”

“妈妈需要你自己照顾一下自己,可以吗?”

最终孩子一个人拼装玩具、捏黏土、画画,直到爸爸做好早饭,他趴在床头问妈妈:“妈妈,我帮你把早饭拿到房间来吃。”

妈妈适度地装病、示弱、摆烂,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不仅能照顾自己,还会学着照顾妈妈。

这既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孩子反而越做越开心。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比平常孩子更懂事,也更自立自强。

《家庭的觉醒》一书中提到,父母爱孩子,是因为孩子使我们感受到被需要、被渴望、被爱。

反过来,孩子也同样渴望感受到被需要。

孩子体会到被需要,不仅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更能提高对自己的认同感。

适度摆烂的父母,就是把被需要的感觉及时转移到孩子身上,为孩子创造自立自尊的机会。

02宽容教育的父母允许孩子“去犯错”

罗曼·罗兰说:

犯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权利。如果一个教育者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

最近大火的《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弄丢了奶奶,多少人心里为此咯噔一下,已经做好被劈头盖脸骂一通的准备。

可张凤侠除了简单地询问奶奶走丢多久,评估她能走开多远后,迅速拿起一面红旗装作列车员,很快找回了奶奶。

她从头到尾未说一句指责的话,只是身体力行地教李文秀怎么做。

或许再遇到这种问题,李文秀不再恐慌无措地找妈妈,也能独当一面了。

张凤侠的做法,在教育学上很推崇:

就是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不少网友破防,遇事不指责,这简直就是梦中情妈。

《小妇人》中也有这么一个“宽容式教育”的案例。

梅格想去参加一场贵族舞会,母亲并不同意,但她尊重梅格想体验上流生活的想法,于是便应允了。

舞会上,原本矜持的梅格,烫了卷发,擦着明艳的口红,穿着领口极低的紧身裙。

不料却被评价轻浮炫耀,像个失去灵魂的洋娃娃,一场舞会让她丑态百出,她对此懊恼不已。

母亲虽然看出梅格内心备受煎熬,但她却只字未提。

直到梅格自己提起,母亲第一时间并未指责,而是对梅格想在舞会上表现耀眼的想法表示理解。

不仅没有全盘否定她的虚荣心,还认为女孩子喜欢赞美没有错,有价值的赞美反而会让人变得受人尊重。

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成功疏解了梅格心里的疙瘩。

这件事让她学会了如何追求精致,但她不再因此变得虚荣。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为了防患于未然,面对梅格这样的请求选择直接阻止。

可这样一来,孩子首先失去了做决定的权利,其次错过了一次挫折教育,最重要的,失去了一种人生体验。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话说: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

孩子的成长就是绘制地图的过程。

宽容教育的父母,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

允许孩子疯玩、体验、犯错,把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在探索中绘制属于自己的地图。

03耐心引导的父母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有人说:

养育儿女和钓鱼,是世界上两种最需要耐心的活动。

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潜力股,能让这支潜力股发挥作用的,正是父母耐心的鼓励和引导。

有位妈妈曾分享,一次养蚕经历意外让儿子从“胆小内向”变得阳光自信。

幼儿园组织课堂演讲,她教孩子背古诗、说成语、唱歌跳舞,结果孩子样样不擅长。

越临近演讲孩子越恐惧,甚至害怕上台,妈妈也为此一筹莫展。

有一次在公园玩耍的时候,儿子无意中提出想跟同学分享他养的蚕。

妈妈捕捉到这个信息后,迅速调整演讲内容,把儿子的养蚕经历整理成PPT。

课堂上,孩子津津有味地分享了蚕虫的成长过程,没想到独特的演讲内容不仅获得老师的奖励,还收获了同学们的连连尖叫。

这次经历无形中给儿子增加了表演自信,也给妈妈指明了教育方向。

妈妈意识到孩子喜欢讲故事,于是抓住机会,读故事书的时候鼓励儿子角色扮演。

有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时是《坚定的锡兵》,在一次次寓教于乐的锻炼中,儿子不仅不再恐惧上台,故事演讲也慢慢地变成了他的长项。

只要父母用心挖掘和耐心引导,这些潜能力就能变成孩子独特的闪光点。

当孩子积累足够多的成功经验时,就会散发源源不断的自信。

后来儿子开始学习写字,又出现了畏难情绪。

妈妈就把演讲的事搬出来,鼓励儿子只要一遍一遍地坚持练习,付出努力后,他一定可以写出漂亮的字来。

演讲的事给孩子吃了颗定心丸,妈妈的手轻轻地覆在孩子手背上,手把手指导。

孩子从一开始只能写两行,半个月后就能独立完成一整页字帖。

父母的鼓励和引导,就像走夜路时一盏又一盏的明灯,照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每一个路口,给他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这样的父母,懂得引导孩子感知自己的能力,懂得培养孩子自信的心态,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04《人间值得》中有句话说:

所谓自信,是原本做不好的事一点点取得进步。

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拥有自信心,只有父母持续培养,才能养育出自信的孩子。

而这取决于父母能否做到:

适度摆烂,给孩子创造“被需要”的机会,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培养孩子自主性;

宽容教育,为孩子打消“会犯错”的顾虑,和孩子共同承担错误后果,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耐心引导,帮孩子塑造“我能行”的心态,引导孩子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培养孩子自信心。

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爱与包容中去经历、去挑战、去感受,最终在成长中,拥有真正由内而外的自信。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