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个体心理、行为、意识与无意识以及团体心理等。其中,个体心理,即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3 个方面:认知、动机和情绪、心理特征。
2.认知:认知,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即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人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3.动机:动机,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在需要的推动下,或者在身心不平衡的状态下发生。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同。
4.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晤谈法两种研究方法。
5.观察法:观察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6.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目的在于寻找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科学心理学研究最高级的方法。根据实验条件的要求严格程度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7.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受刺激时的短暂电位变化,是神经元兴奋的标志,与静息电位交替出现。其产生原因是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Na+迅速向细胞膜内扩散)。
8.神经回路:神经回路,是大量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的神经通路或网络,可以传递神经信号和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与处理,从而实现特定功能。
9.神经元: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收和传送信息,由胞体、树突、轴突 3 个部分组成。
10.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脑包括大脑、边缘系统、间脑、脑干、小脑等几个部分。
11.网状系统:网状结构又叫网状系统,是一种由白质与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对觉醒与意识状态、躯体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按功能可分成 2 个部分:上行网状结构(或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网状结构(或下行激活系统)。
12.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位于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包括广泛的脑组织。其中,海马与学习和记忆有关,❹仁核与情绪有关,扣带回与注意有关。
13.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也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包含感受器和效应器两种活动。
14.感觉编码:感觉编码,指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15.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到微弱刺激的能力,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在实际测量时,我们用 50%觉察到刺激来代表绝对感受性。
16.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E = 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17.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可以用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在实际测量时,我们用 50%觉察到刺激的差异来代表差别
18.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JND),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9.韦伯定律:韦伯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他发现,人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依赖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K = ∆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即韦伯分数,它是一个常数,感觉不同,K 的数值则不同)。
20.幂定律: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他认为心理量与刺激量的幂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P = KI(P代表感觉大小,I代表刺激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1.(如视觉适应)。感觉后效: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在视觉中表现尤为明显,称为后像。
22.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又称锥体细胞,数量相对较少,短粗,呈锥形;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窝;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光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23.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又称棒体细胞,数量相对较多,细长,呈棒状;分布在视网膜边缘;是夜视器官,在弱光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24.普肯耶现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昼夜),人们的视觉机制不同。当从视锥视觉(昼
25.视觉)向视杆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出现明度的变化(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
26.马赫带:马赫带现象,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即边界更加突出。这不是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所导致的结果,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
27.明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28.1s 就已经很明显,5min 已全部完成。
29.暗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早期由视杆、视锥细胞共同完成,之后只有视杆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持续 30-40min,之后感受性不再提高。
30.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对感觉信息进行解释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其作用包括:觉察、分辨和确认。
31.知觉恒常性: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这是知觉的一种普遍特性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在形状、大小、明度和颜色知觉中都有存在。知觉的恒常性受到 2 个因素的影响:知识经验、视觉线索。
32.知觉理解性: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3.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它不是某个特定感觉通道的功能,而是多种感知系统联合活动的结果,其参照物主要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和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包括时序知觉、时距知觉、时点知觉三种类型。
34.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对象的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运动透视、相对大小、明暗阴影。
35.双眼线索:双眼线索,即双眼视差,体现了物体左右眼视网膜像的差异。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时,如果将两眼视网膜重叠起来,视像重合,即看到单一、清晰的物体。当视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部位且差别不大时,人将看到深度与距离。随着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将看到双像。
36.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等 4 种形式。
37.动景运动:动景运动,又称最佳运动或 Phi(φ)运动,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最早发现,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它实际上是一种运动错觉,受到了视觉后像机制的影响。
38.Tau 效应:陶效应,由赫尔森等提出,指时间知觉对空间距离的知觉产生影响。时距越长,知觉到的距离也越长。
39.Kappa 效应:卡帕效应,由科恩提出,与陶效应相反,指时间知觉受到空间事件影响。距离越长,知觉到的时距也越长。
40.错觉:错觉,是指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往往着带有固定的属性。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正常现象。严格来说,任何知觉都带有错觉。
41.意识:意识,是我们对自身、外界环境事件以及对二者关系的主观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功能,负责统合、管理和调控个体身心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或水平,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惊奇、愤怒、觉醒等)。
42.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相对于意识而言)。
43.弗洛伊德认为,某些冲动和欲望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压抑到潜意识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如梦、失言、笔误)。
44.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通常伴随梦境出现。睡眠者眼球快速运动,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急促,肌肉依然松软。
45.在一个睡眠周期中,多数的 REM 发生于睡眠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而在人的一生中,随年龄增长,REM 时间逐渐缩短。
46.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指向和聚焦于特定的对象或事物,同时忽略其他事物的心理现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注意是个体主动地选择和处理环境中的特定信息,忽略和抑制其他无关信息的过程。
47.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可通过双耳分听实验进行研究。
48.内源性注意:内源性注意,也称目标指向控制注意、随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费心神的注意,由个体的行为目标或意图引起,即引起注意的线索来自内部。受活动目的和任务、兴趣、活动的组织、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49.外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也称刺激驱动注意、不随意(无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不随意的、不费心神的注意,由外部刺激或信息引起,即引起注意的线索来自外部。其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50.催眠:催眠,是一种特殊意识状态,指催眠师向被催眠者进行引导或提供暗示,使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的主动性降低,会轻易地对暗示做出反应(脑电波与清醒状态一致)。
51.冥想:冥想,是一类自我调节方法或心理训练形式的总称,旨在通过身心调节和意识
52.觉知训练来提升个体的自我觉察能力与对心理过程的控制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心理幸福感,培养出诸如平和、专注等心理特征。
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在个体心理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53.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瞬时记忆,是记忆的开始阶段。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极短时间内被保存下来,即对外界信息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54.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约为 1min,其功能是暂时存储信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因此,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有意识,可以操作。
55.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 1min 以上的记忆。它存储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为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可能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性获得。
56.工作记忆:工作记忆,由巴德利等提出,是对短时记忆概念的扩展,指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它是一种当前工作状态的记忆,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如问题解决、推理等)提供存储和加工的空间,从而保证其顺利完成。
57.前瞻性记忆:前瞻性记忆,是指对未来完成某项活动的记忆。在实验中一般采用双任务范式对前瞻性记忆进行研究。它涉及到记忆、注意、计划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对维系人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8.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某件事的记忆,包括对知觉、认知和运动技能的记忆。它们难以用语言表达,需要多次练习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59.内隐记忆:内隐记忆,也称无意识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60.外显记忆:外显记忆,也称有意识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61.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或从事的活动,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先学的材料数量越多,干扰效果越强。
62.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或从事的活动,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干扰效果受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巩固的程度等因素影响。
63.遗忘:遗忘,是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发生困难。又可以分为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四种类型。
64.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的发展进行研究。他以自己为被试,采用节省法(重学法)研究无意义音节。研究结果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并表现为先快后慢。艾宾浩斯将研究结果绘制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了记忆保持量和回忆时间的关系。
65.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概念、表象等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成分。
表象:表象,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人类知识的重要表征方式,是思维活动的感性支柱,有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说,表象是指物体或事件的一种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
66.概念: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掌握概念可以使认识超越感知觉的范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好地认识事物。每一个概念都包括 2 个方面:即内涵(概念的共同属性)和外延(具有这些属性的事物)。概念的内涵增大,外延就会变小。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有意想象的一种形式,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67.定势: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具有两面性:(1)积极作用: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运用先前的方法能够快速解决问题;(2)消极作用:运用旧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阻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阻碍创新(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68.推理: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主要有三段论推理和条件推理 2 种类型。
69.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根据一定的问题情境,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70.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在其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邓克的盒子问题)。
71.代表性启发:人们倾向于根据事物或者人代表某范畴的程度来判断其是否属于某范畴。具体来说,事物或人越能代表某范畴,就越容易被归入该范畴,但忽视了其发生的基础 概率(如长发男是艺术家)。
72.手段—目的分析:手段—目的分析法,是将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不断减少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最终达到总目标(如汉诺塔问题的解决)。逆向搜索:逆向搜索法,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
73.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更适合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如一些几何类问题)。
74.爬山法:爬山法,是指逐步缩短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如登山)。
75.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复杂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创造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培养。
76.语言: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文字或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用于交流的符号系统,同时也指使用这种符号系统进行交流的能力。
77.句子理解:句子理解,是在词汇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进行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78.语篇理解:语篇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在词汇和句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语篇意义、形成连贯的心理表征过程,包括 3 个层次:①字词水平的表层表征;②语义水平的文本基础表征;③语篇水平的情境模型。
79.双语者:双语者,即多语者,指一个人能同时说两种或多种语言。先学会的语言叫作母语(L1),后学会的语言叫做第二语言(简称二语,L2)或第三语言(简称三语)等。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层面),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需求,是动机的产生基础和活动的基本动力。
80.耶克斯-道德森定律: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可表现出动机强度、任务类型和工作效率间的关系,有如下要点:(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关系。(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8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且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超过他人的动机。
82.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动机。权力动机强者常常表现为主动参与社会事物,并试图在其中起支配和领导作用;权力动机弱者虽然也参与社会活动,但主动性不强,缺乏在群体中起领导、支配作用的欲望。
8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对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84.兴趣:兴趣,是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动机,表现为对事物、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85.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
86.情绪: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则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因此,情绪是个体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有暂时性、情境性、激动性的特点。
87.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弥漫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影响很大,其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性质。
88.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它通常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甚至出现“激情休克”现象(过度兴奋、语言紊乱、动作失调)。在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89.应激: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紧张而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状态。应激的产生与面临的情境和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一个人在意识到无力应对当前情境的要求时,就会处于应激状态。
90.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一种监控/识别自己和他人情绪、对情绪进行评估和调节、利用情绪促进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始于萨洛维和梅耶发表的“情绪智力”一文。后来,戈尔曼撰写的《情绪智力》和巴昂主编的《情绪智力手册》等书籍,标志着情绪智力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91.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体验、生理唤醒及表情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个体良好的适应性。
92.智力: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公众号:晴天心理学考研
93.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它比智力的概念更加庞杂,在日常用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
一般能力倾向:一般能力倾向,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工作记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其中,抽象推理能力通常被看作一般能力倾向的核心。
94.特殊能力倾向:特殊能力倾向,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能否顺利完成特定的专业活动密切相关(如音乐家的辨别旋律的能力、音乐表象能力等)。
95.晶体智力:晶体智力,又称晶态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并得以完善的能力,即经过教育培养,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具体由个体习得的知识、技能以及将它们用于特定情境的能力组成,主要取决于后天学习。
96.流体智力:流体智力,又称液态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禀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较少受后天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具体包括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等。
97.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又称三因素理论,由斯腾伯格提出,主要关注个体能否使用智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完成人生的主要目标。认为智力包括三种类型: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以及实践性智力。
98.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既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能预示他将来的行为反应。
99.气质:气质,是个体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气质具有先天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遗传,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无好坏之分。但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100.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强调个人的典型行为表现。性格具有后天性,是个人在活动中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反映了人格的社会属性,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好坏之分。
101.认知风格:认知方式,也叫认知风格、认知模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其差异体现了人格特征的不同。研究发现,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匹配时,学习效果更好。特质:奥尔波特首次对特质进行了描述与分类。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102.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因此,可以将特质作为基本单位,用于对人格的测评。
103.首要特质:首要特质,也叫首要倾向,是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和渗透性,个人的所有行为几乎都受此倾向的影响(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104.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内在根源,支配着人的一贯行为。指相互联系并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如害怕考试、发抖都基于焦虑)。
105.自我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系统,是人格中的自我整合系统,保证了人格的完整、协调与统一。在自我控制中,意志是一种核心的人格力量,代表人格功能最高级和最完整的形式。
106.自陈测验: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是让被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自陈量表通常由一系列问题组成,涉及各种可能的症状、态度、兴趣、情绪反应、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要求被试判断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每个问题所陈述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107.投射测验:投射测验,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建构。通过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自由解释,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动机、情绪、态度等投射出来,然后由主试对其反应进行分析,从而推出被试的人格特征。
108.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个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109.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比如狗对铃声形成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之后得到了食物,那么条件反射将进一步巩固,如果只给铃声不给食物的话,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110.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即刺激越相似,便越可能将其当作相同的刺激来反应。比如狗形成了对三声铃声的条件反射之后,那么它也会对一声或者是两声铃声作出相同的反应,新刺激越接近于原来的条件刺激,泛化现象就越容易发生。
111.分化:是指对事物的差异进行反应,即区分那些相似却不同刺激的能力。比如狗狗可以学会只对三声铃声作出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但是对一声或者是两声铃声没有唾液分泌的反应,这就是分化。
112.学习的迁移:是指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会影响之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或技能。
113.顿悟学习:顿悟学习,由苛勒提出,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顿悟学习中,个体学到的东西不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特定的联系,而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一种认知关系。
114.位置学习:就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当前情境与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115.潜伏学习:托尔曼认为,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他在实验中发现没有受到强化的小白鼠同样进行了学习,只是学习的效果没有及时表现出来,一旦受到了强化,学习效果就会表现出来,这种学习被称为“潜伏学习”。
116.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全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身体、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相对持久性、连续性及内在规律性。
117.关键期:关键期,指生命中的一段时期,如果个体不能获得某种经验,将会失去发展出与该种经验相联系的功能的机会。依恋: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118.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间接地产生学习。影响观察学习发生的条件:①榜样的特征;②观察者的特征;③榜样的行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