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开始打字练习

1、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上之则心下痞鞕。

2、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3、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踡。

4、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舌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5、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是下清谷,心下痞也。

6、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7、诸外实者,不可上,上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

8、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9、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 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则为咳,咳是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亦云消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方达。

10、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慄,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鞕,小便则尿血也。

11、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疾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12、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淨而成暴(一云黑)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方达。

13、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是为寒,则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14、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迟而缓,浮则伤胃,数则脾,此非本病,疾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祡,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数,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15、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沙子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上之必烦,利不止。

1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17、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18、脉浮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配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19、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而发其杂,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主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

20、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

21、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22、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

23、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24、病欲吐者,不可下。

25、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26、病发于阳而发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发下之,因作痞。

27、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发入里,则作痞。

28、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

29、本虚,攻其热,必哕。

30、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3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鞕。

32、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是吐蚘,下之,利不止。

33、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34、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5、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36、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37、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卸,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慄,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38、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虽不大便,但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

39、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40、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41、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止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42、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43、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又,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44、阳明病,身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可利也。

45、阳明病,心下鞕满者,如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46、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